养育一个孩子,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,就是一场与金钱的漫长较量。从奶粉、尿不湿,到教育、医疗,每一项开支都像是一座座大山。就拿教育来说,各种辅导班、兴趣班的费用逐年攀升,普通家庭为了孩子能在竞争中不落下风,不得不勒紧裤腰带。在一些大城市,一套学区房的价格更是高得离谱,而这仅仅是为了孩子能有一个较好的入学机会。一个家庭若是考虑三孩,那这些成本将呈几何倍数增长。面对这样的经济重压,很多家庭望而却步,他们不是不想响应政策,而是实在无力承担。
对于女性来说,生育往往意味着职场上的滑铁卢。许多企业在招聘时,看到育龄女性就会犹豫,担心她们因为生育而影响工作。而在职的女性一旦怀孕,可能面临降薪、失去晋升机会甚至被辞退的风险。当一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因为生育而受到威胁时,又怎能轻易决定生育三孩呢?男性也未能幸免,在一些家庭中,男性为了承担起更多的家庭经济责任,不得不拼命工作,而无暇顾及家庭的生育需求。这种职场上的生育歧视,使得生育的社会成本无形之中又转嫁到了家庭身上。
尽管我们有一些公共服务来支持生育,比如部分地区的育儿补贴、公立幼儿园等,但这些远远不够。公立幼儿园数量有限,学位供不应求,很多孩子只能去昂贵的私立幼儿园。而育儿补贴对于庞大的生育成本来说,也只是九牛一毛。社区的托育服务、医疗保障等在面对众多家庭的需求时,也是显得力不从心。
在现代社会,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,不再像过去那样将生育作为人生的必然使命。更多的人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,追求生活的品质。当生育成本主要由家庭承担时,人们会在生育和自我生活之间权衡。很多年轻人看着身边因为生育而疲惫不堪的父母或者朋友,心生畏惧。他们不想自己的人生被生育完全占据,而社会又没有足够的分担机制来减轻这种顾虑。
要想让三孩政策真正落地生根,就必须构建完善的生育成本社会化分担机制。政府应当加大在教育、医疗、托育等方面的投入,出台政策减轻企业因员工生育带来的负担,从而减少职场歧视。社会也应当倡导一种积极的生育文化,让家庭在生育时感受到来自各方的支持。只有这样,三孩政策才不会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家庭也才能在生育的道路上不再踽踽独行,而是充满希望地迎接新生命的到来。